公司动态

News

【砥砺奋进促转型 实干担当谱新篇】微米之间书写碧波答卷——记党员环保先锋杨利

微信图片_20250721171606.jpg

身穿蓝色工装,指尖在智能控制系统的屏幕上快速滑动,杨利俯身查看着水质检测单,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在灯光下格外清晰。从事污水治理八年,从戎装在身的军人到治水一线的环保工匠,这位公用事业分公司环保科技服务中心镇城底矿矿井污水处理厂的负责人,用党员初心使命兑现“一泓清水入汾河”的承诺,在西山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的“碧水答卷”。

0.2微米的匠心级坚守

“预处理是第一道闸,松不得。”杨利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七月的中午热浪滚滚,他戴着安全帽的身影停留在沉淀池,仔细观察进水水质、沉淀效果等现场情况,确保水质满足下一步处理工艺—— 这是他带头执行的“两小时巡检制”,进水口、初级过滤器、预沉池、膜前预处理器、循环泵房……这样熟悉的路线他已经走了上万遍,无论冬夏,雷打不动。陶瓷膜处理车间里,循环水泵嗡鸣作响,车间深处,数十组陶瓷膜柱体正在工作。0.2 微米的孔径比头发丝还细百倍,杨利却能做到通过听泵声、观压力表、查看出水水质,预判膜污染程度并提前干预。“你听,这组反冲洗的声音发闷,得提前做化学清洗。” 

去年初秋的一个夜班,仪表盘上的出水浊度突然跳动了 0.5 个单位,出水水质出现异常,维修人员带着工具赶来时,杨利已经凭借经验初步判断出是膜管破损。之后,他又细心排查原因,发现是阀门故障导致气水混合进入反冲洗管线碰伤膜管,直到新膜管开始工作,出水清澈如初,他才松了口气,在记录本上写下“故障排除”,字迹力透纸背。

八年来,他始终以这种对工作的极致追求,保持着工艺参数“零差错”的硬核纪录。

3200立方水的“日清哲学”

“膜组件寿命从 7 天延到 15 天,全靠‘抠’细节。”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杨利摸索出了一套“三勤三控”工作法。勤巡检、勤优化、勤创新:每两小时巡检15个监测点,查设备运行,记录参数;根据污染类别优化清洗方法,延长膜使用周期;创新改造设备配件,降低损耗。控风险、控违章、控隐患:识别厂内危险源,针对危险作业制定防范措施;强化监控、巡查,杜绝违章操作;安全隐患限期整改,形成闭环管理。

他还积极进行技术小改小革。之前厂里反冲洗管路震动大、配件换得勤,他一边研究空压机原理,一边紧盯水流轨迹,尝试在源头加了钢丝管软连接和橡胶缓冲垫,震动减小,配件更换频次降了80%。化学清洗腐蚀问题也让他头疼,他带着团队泡车间研究药剂,上网查、问厂家,最后用不锈钢替换陶瓷膜主体原有材质,设备维修和损耗率直线下降!

通过“三勤三控”,厂区实现全年零事故,隐患整改率从70%提升至90%以上,设备故障率降低30%-50%。目前,矿井水处理厂内日均处理3200立方水,出水水质达到了山西省地表Ⅲ类水排放标准,达标率稳定在100%。

党建+5S治理的生态堡垒

对杨利来说,从军人到环保先锋的角色转变,是初心与使命的持续坚守。2006年新兵集训:三分钟集合时的号声、零下 25 度两小时站岗纹丝不动、10公里武装越野跑……“部队教会我,潜能是逼出来的。”党史军史课,让“听党指挥”在他心底生了根。凭着一股拼劲,他作为新兵代表征战武警指挥学院技能竞赛,捧回优异成绩。2008 年,20岁的他正式戴上党员徽章。

军旅生涯塑造了他独特的品格,这份韧劲和担当如今成了治厂“法宝”。身为厂区负责人兼唯一党员,杨利深知责任在肩。在“班前会”课堂上,他给工人讲污水处理环保要点、节能减排重要性,还结合实际案例,让大家明白点滴节约对生态的意义。日常管理中,他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对失误和违规严肃批评,事后则会谈心帮忙解决问题。

同时,他推行厂区 5S 标准化管理,设备安装、工艺流程都按统一标准,摆放整齐、标识清晰,岗位规范、分工明确,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他还将精益管理融入运营,从原材料采购到水质监测各环节严格管控,优化流程、减少浪费,实现降本增效。团队多次获先进集体荣誉,他个人也获得奋斗领先先进个人等多项表彰。

如今,杨利带领着他的团队,在治水道路上稳步前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共同构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生态堡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