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零下20℃的寒风裹挟着煤灰掠过冬日的矿区,总有一抹"焦煤红"在热力管网间穿梭——那是纪毅的工装反光条在黑夜中划出的温暖轨迹。19年来,这位现任山焦西山公用事业分公司后勤维修中心综合安装分公司经理的供热"老兵",在传统产业与数字浪潮的夹缝中,以"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信念为指引,带领团队在智慧供热的赛道上跑出了"西山加速度"。
扎根热土:用脚步丈量责任担当
2006年8月,纪毅加入公用事业热力中心管网队,从巡检管网到统筹调度,他在供热链条的每个环节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2018年冬,在远离太原300公里的后勤维修中心驻斜沟供热基地,时任项目负责人的纪毅回忆道:“分离移交后,人员安置与业务转型双重压力叠加,新组建的中心班子日以继夜四处奔波,在西山煤电和公用事业分公司领导的支持下,终于承揽到斜沟供热改造项目。我们必须闯出一条新路。”这支平均年龄近五十岁的队伍,在零下二十度的极寒中打响“生存战”。斜沟矿区供暖期比太原长一个月,既要保障2100余户职工宿舍温暖过冬,又要保证井下2℃以上的热风确保安全生产。面对设备磨合与极端天气的双重考验,纪毅带领团队白天蜷在管沟调试阀门,夜晚裹着军大衣优化方案,仅用三个月便完成改造,实现边维护边供暖,让矿区首个供暖季平稳过渡。
此后,团队乘势而上,先后接管西铭新能源、杜儿坪矿等重点供热项目,形成三大片区纵横交错的服务布局。数据见证蜕变:热力站增至46座,供热面积突破73.4万平方米,设备总量达428台,服务用户覆盖三矿区8324户。这些数字不仅是转型的刻度,更是一串串镌刻在热土上的脚印——从斜沟矿的"破冰之战"到"供热一张网"的宏伟蓝图,纪毅带领团队以过硬技术破局,用绩效杠杆激活内生动力,将"等任务"转化为"抢市场",在冰天雪地中走出一条供热服务的革新之路。
破局突围:“数字赋能”重构供热版图
"供热不是简单的烧锅炉,而是关系民生的大工程。"面对“双碳”战略下的行业变革,纪毅在2024年初的团队会议上敲着图纸说道。他敏锐捕捉到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一改"头痛医头"的传统思维,提出"全要素整合、全流程再造"的创新路径,决心打造一套会思考的供热系统。
在随后十个月里,纪毅带着技术团队泡在换热站与监控室之间,将40余座站点的运行数据逐一接入平台。2024年11月,当"山焦西山公用事业西铭矿空气能智慧管理系统"与"山焦西山公用事业杜儿坪矿智慧管理系统杜儿坪矿智慧管理系统"双平台成功上线时,控制室的电子屏上跳动着实时数据,如同为供热管网装上了"智慧神经"。
这套系统带来的改变立竿见影:通过热网负荷精准预测,供热调节从 “经验驱动” 转为 “数据驱动”。24 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实现了集中调控,远程监控、信息联网、数据分析、设备管理等功能一应俱全,让精准供热率从 65% 跃升至 85%。运维组的小张指着屏幕上的三维管网模型感慨道:“以前发现问题靠跑现场,现在动动鼠标就能第一时间处理。” 这一从 “跑断腿” 到 “点鼠标” 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开创了人机协同的新模式,让矿区职工告别了"冷热不均"的历史,冬季用热体验实现质的飞跃。
初心如磐:转型路上永葆先锋本色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要体现在破解发展难题上。"这是纪毅常挂在嘴边的话。从主题教育到党课宣讲,从技术攻关到民生服务,他始终将党建引领贯穿转型全过程。
作为党支部副书记,党支部成为推动供热事业转型的 "红色引擎"。他创新构建"党建链"引领"生产链"的融合模式,高标准建立起“党建+智慧供热”党建品牌,他带领党员骨干成立攻坚小组,在管网改造、系统升级等关键环节设立"党员示范岗",让党旗在转型一线高高飘扬。
"供热管道里流淌的不仅是热水,更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纪毅常对年轻党员这样说。从斜沟矿区的冰天雪地到智慧平台的数据洪流,从改革破冰者到数字领航人, 这位供热战线的"老兵"始终以奔跑姿态诠释初心,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续写新时代党员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