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省城太原300公里的兴县斜沟煤矿,大雪已经停了,气温还在不断下降。清晨,白雪层叠的山峦脚下,简易的四合院里早已人声鼎沸,身穿棉衣的职工整齐的站成两排,安全宣誓正在进行。准军事化管理让这支国企队伍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踏实肯干已成为他们鲜明的标志。三年前,踏上斜沟的那一刻,他们就清楚的意识到,铁饭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们以开拓者的姿态,在斜沟安营扎寨,重整旗鼓。
他们是来自西山公用事业分公司后勤维修中心安装分公司的职工,2018年西山“三供一业”移交后,历经整合转型,他们开启了自主创收的新征程。从此,他们走出西山那片熟悉的土地,承接业务、对外服务。没有等靠要,没有抱怨牢骚,他们主动打开新局面,向着未知的道路摸索前行。
“牢记安全方针,遵守作业规程......”清晨的薄雾还没有散尽,在振奋的口号中,斜沟项目部职工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来时短袖 回时棉衣
“衣服的棉花都露出来了,注意点形象!”每当大家看到职工陈友文的衣服总要打趣一番,陈友文棉衣胳膊肘处破损了一大片,里面的棉花一览无余,陈友文却毫不在意,“9月来的时候不是穿半袖嘛,没带棉袄,天冷了,只好翻出原来旧的先穿着。”陈友文是电工,今年55岁,9月份就来斜沟参与供暖大修工程,干到10月又到了供暖期,今年矿区多个锅炉房和换热站改造,事情太多,大伙忙不过来,他索性就留下来连班,本来半个月一轮换的工作,他干了两个多月没有休息。“这个月交接班我就能回家了。”陈友文掩不住的高兴。
斜沟矿的换热站每年都在增加,已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12个,供热面积达23万平方米。由于用煤锅炉房的拆除,站里大部分设备是今年新改造安装而成,运行不稳定,电路故障频发。陈友文作为电工技师,负责起各站点设备的巡视维护工作。锅炉房和换热站不仅离职工宿舍远,而且较为分散,乘车巡视是最好的选择,但此时正值供暖初期,辖区几乎每天都有管网失水抢修,项目部的车辆要拉材料、工具,因此,白天的巡视工作只能徒步进行。脚下一双布鞋,背着工具包,手揣口袋,陈友文走的飞快。“穿棉鞋可不行,进了锅炉房太热,还影响走路。”陈友文似乎对什么都满不在乎,但到了机组前却一改前态,仔细观察数据,检查配电柜,还在本上记录着什么。从7点半出发到10点,他逐一巡查12个站点,走了5公里的路程,稍作休息后,又开始了第二轮巡视。这就是曾在多个技术比武中获奖的技术大拿,集随性和认真于一身。
说起技术大拿,斜沟有两个,一个是陈友文,另一个是李洋,陈友文对李洋的评价是:不爱说话就是干活,不是上天就是入地。李洋是焊工,说他上天入地,是因为暖气主管道的焊接安装不是在高空就是在地沟里进行。工友打开手机相册让大家“欣赏”他的工作姿势,“你看,有躺着的,趴着的,挂着的!”照片里,踩着高梯的李洋在巨大的库房墙面中间焊接支架,这是今年大修工程的一项内容:库房高空供水管道改造。那个时候,李洋是天天“悬”在空中。
夏季暖气大修工程包括三个大型库房和一座办公楼内共1000多米的管道拆装。其中机修库长127米,宽60米,高空供水管道绕墙面一圈,光支架就有近100个,除了高空供水管,还有环绕地面的回水管。三个库房同时开工,工作量大,难度更大。安装分公司焊工只有6名,就算全部出动也不能保证轮换作业,焊工常常在库房一待就是一整天。从8月开工到10月结束,期间他们没有停歇,赶进度,保工期,在职工人数远远不够的情况下,用5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1000多米管道的拆装焊接。
换热站外,管道失水点正在抢修,水泥路面已经完成破碎,管道横在刚挖开的地沟内,仅高出内部地面几厘米,只能趴着才能观察管道下面的漏水点,要想焊接更是无从下手。李洋二话不说又上了阵,地沟只能容下一人,他面朝上躺在地沟里,腾出胳膊,一手扶管件,一手拿焊枪,顾不上衣服头发浸泡在泥水里,慢慢挪动身体,靠近焊接的最佳位置。11月的兴县,冰雪已和空气化为一体,刺骨的泥水浸透衣服,随着火花迸射四处蔓延。
他们是谁的儿子?又是谁的父亲?从炎炎夏日到冰天雪地,他们不知疲惫、奋战在前,面对苦和累,他们一笑而过,不为别的,只为300公里外那个温暖的家。
出来闯哪有不难的
晚上8点,3号换热站外空气热能机组区域一片漆黑,职工正在紧张的抢修箱变,电气故障导致设备停止运行,直接影响了辖区6栋高层约400户居民的供暖。陈友文爬上梯子进入箱变,借助几支手电的光束认真地查看着空开、线路,经过检查得出结论:一处低压配电柜烧坏,设备还在质保期,需要联系厂家进行维保更换。
负责人焦急地在黑暗里踱着步,他知道,临时重接线路可以尽快启动设备,但箱变故障原因尚未查明,启动后难保不会再次烧坏,引发更大的安全故障,新型设备还在质保期,无法做进一步维修,负责人陷入两难。黑暗中,西北风穿过冰冷的机组设备,直灌入人们的衣领,几名电工依然踩着梯子在箱变区排查判断。经过反复考量,负责人做出艰难决定,安全是第一位,新型设备事关重大,等厂家全面排查后再启动。
电话打爆了,职工挨骂了,这个晚上每分每秒都是煎熬,但为了避免安全事故,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出来闯哪有不难的,这点压力,能承受!”负责人顶着熬红的眼睛笑着说。
随着环保热源的使用,斜沟供热站点不断增加新型设备,电蓄热锅炉、乏风供暖、空气热能机组、水源热泵......从未接触过的设备、全新的原理和不同的操作,给这些平均年龄51岁的职工增加了数不清的困难。这个供暖季,绝大部分机组是刚刚安装投入使用,施工方还在调试,但寒潮不等人,温度几天内就降到零度以下,负责人下了死命令:尽快掌握技术,学习设备调试和故障处理,不管是跟厂家、施工方还是百度,必须保证供热效果。
于是,锅炉房、换热站里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厂家技术人员一来,总是被职工团团包围,现场“采访”,处理问题时,更是“争相观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短短一个月,他们掌握了多种热源机组的运行原理,学习了新设备的日常操作和基本故障处理。面对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他们要适应,更要学习,这条路刚刚开始也很漫长。
职工压力大,干部的压力更大。今年供暖初期,大修工程还没有结束,电工、焊工、管工都被派往工程施工点,启动换热站的工作就落在几名管理人员的身上,从前期的配电柜检修、盘转水泵电机,到启动设备后的补水、失水点检修......6个人维护4个换热站所带的区域,期间加盐5吨,处理漏水100余次,逐楼排气,保证了2000余住户的按时供暖。
“安装分公司不分干部工人,这里10名科级干部哪个没钻过地沟,没拿过焊枪。”负责人说起自己的团队充满自豪,但更多的是愧疚。由于人员的缺少,每个职工都承担了极大的工作负荷,几名科级干部也始终在基层一线,工程和维修都是苦活累活,但他们从未有过不平抱怨,哪里缺人补哪里,哪里故障守哪里,还要与厂家沟通学习,与甲方协调方案。顶着满负荷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他们依然走的坚定,纵使荆棘遍布,也要昂首向前。
新阵地 处处是挑战
从斜沟轮岗回来的职工并没有休息,而是转战到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继续从事维修工作。理工大零星维修业务和师大供热服务是后勤维修中心分别在2019年和2021年自主承接的项目,包括水、电、暖等各类维修。两项业务成功敲开大学维修市场的大门,让后勤维修中心迈上自主创业的新台阶,两处阵地已成为中心转型创收的重要力量。
自从接管理工大学维修服务以来,人员的调配就成为悬在管理人员头上的一道难题,项目部不仅配备工种要齐全,还要根据季节和工作量随时调换增减职工,保证每个项目部正常运转。经过对各地实际工作情况的权衡分析,安装分公司在理工大安排常驻职工11人,每月从斜沟轮岗回来的部分职工作为补充力量加入。从此,斜沟轮休日也变成了工作日。
太原理工大学维修业务包括校园内所有楼栋的水、电、暖,以及室外管道、下水井等维修工作。服务范围广,问题多而繁重,但刚入驻时,职工首先遇到的却不是维修问题。
理工大学维修服务采用网络报修,整个流程需要运用手机软件进行,包括接单、审核、派工、维修照片上传以及完工确认等环节。对于以往只知道埋头苦干的职工来说,不仅工作量大大增加,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他们不会用软件,也不习惯这样的工作方式,不是忘记流程,就是搞不清点哪个。匆忙中,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和适应,他们用最短时间转变自己的观念,记住每一个流程步骤,让每个维修工作前有审核后有确认。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驾轻就熟,他们始终保持着前进的姿态。
如果说运用网络工作是他们面对的第一个挫折,那么无止境的报修单就如同洪水奔涌将他们淹没,毫无喘息的时间。太原理工大学这座百年老校设施陈旧,管网老化,有时候一天的报修量可多达70多单。照明损坏、管道漏水、墙面破损,除了水电暖,还有土建、木工,报修种类多样,往往这边还没完成,那边就开始催促,走在校园,随处可见身穿蓝色工装职工的忙碌身影,全力保障着校园的正常生活秩序。
在众多的维修类别中,疏通下水井是他们最头疼的事情。校园的井室狭小老旧,长期淤积,加上冬天还会结冰,疏通工作费时费力。每当接到下水井报修,职工总会带上15米长的钢条、铁锹和桶,迎着井道冲出的刺鼻气味观察清理,用钢条捅,用铁锹铲,堵塞严重的时候,在井口的操作也不能有效疏通,只能顺着管线找到合适的位置从内部操作。整个疏通过程在恶臭和污秽中进行得困难而缓慢,有时候,连续四五个小时工作让他们筋疲力尽,饭也吃不下,疲惫中他们还不忘自嘲:省了顿饭还能减肥,一举两得!
开拓道路上 坚实的后盾
开拓市场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 “三供一业”转型职工最深的执念,经历过失去更懂得努力的意义。业务不断增加,市场不断扩大,开拓的道路上,安装分公司的职工就是最坚实的后盾。
近两年,后勤维修中心业务遍地开花,绿化业务负责区域由最初的玉门花园小区扩大到古交、白家庄矸石山等近10个养护场地。每年4月开始,绿地养护工作进入高峰期,供暖停止后,从斜沟回来的安装公司职工又成为养护工作的主力军,他们分组驻守在各个场地,维护着几十万平方米的绿植花卉。北方气候干旱,每天的浇灌工作必不可少,为了避免温差大损伤植物根系,工人选择早晚浇灌,早晨6点,他们就早早到场,开始接水管、浇水,还要清理卫生、修剪植物。夏天的绿植长势旺盛,为了保持美观,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修剪,绿篱灌木各有造型,剪齐修好并不容易,沉重的剪草机拿在手里,需要控制高度、力度,剪成一定的形状,往往一个造型灌木剪完就已经满头大汗。植物在精心养护下一茬一茬的长,工人就一轮一轮的剪,骄阳似火的夏天,他们戴着草帽、手拿剪草机穿梭在植物丛中,用汗水换来一片风景如画。
2020年底,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中心紧抓“三供一业”移交后西山地区住户维修市场的空白期,建立了后勤维修中心报修公众号平台,面向全矿区居民提供水、电、暖等业务的上门维修服务。新业务的推广总是面临着众多困难,老国企住户还没有市场化观念,疑虑、不认同,是职工常常遇到的阻力。干活容易,解释困难,职工每次遇到不理解的住户都耐心解释,从国家政策到物业服务范畴,让住户的钱花得明白。随着平台关注度不断上升,维修预约越来越多,地暖清洗业务已排到了明年。
他们的工作能在车间也能在绿地,可以负重也可以抗压,正因为有这样的队伍,在开拓的道路上,全体职工才有了进取的勇气和大胆的尝试。
我们的队伍 在哪也要打胜仗
2021年8月,理工大项目部把业务拓展到对面的虎峪校区,新增90多栋楼30多万平方米的服务范围,任务多了,担子更重了,职工却还是原来的数量。没有计较困难得失,他们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比之前多一倍的工作量。两个校区,来来回回地跑,不嫌路远,不怕麻烦,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职工只认一个理:要么不干,干就要干好。
谈到理工大学冬天的供暖报修,经常轮岗的陈友文再熟悉不过:“新接管的虎峪校区管道比较麻烦,问题也多,不过迎西校区已经稳住了,咱们在那该修的修该换的换,基本都合适了。”只有在理工大待过的职工才明白,“稳住”这个词代表了多少努力和汗水。从去年供暖至今,无数次的排查、没日没夜的抢修换来了整座校园的暖冬。队伍在哪,温暖就在哪!
作为自主创收的新阵地,师范大学项目部同样满腔热忱。10月25日入驻第一天,项目部就迅速展开管道摸排,整个校园发现失水点17处,当天下午就开始集中抽水,一直忙碌到深夜,经过几天的突击检修,师范大学73座楼全部正常供暖。入驻不到一个月,校方就给予高度评价:这支队伍,我们信得过。
哪里有任务,这支队伍就在哪里。今年7月份,古交生活公司大修、小车房大修、官地选煤厂改造先后开工,安装分公司将人员再次整合抽调,每组6、7人由科级干部带队,在前后山分批施工。施工期间,他们每日早出晚归,抢工期、赶进度,没有一天休息,暑热难耐的夏天他们全副武装度过。8月底,太原的工程刚一结束,他们又赶赴斜沟开始下一个工程。进入10月,西山暖气公建管网接连发生跑水故障,安装分公司紧急抽调3名职工,沿线排查失水点,半个多月的时间,抢修5起地沟跑水故障,保障了西山公建区正常供暖。
真正的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对于他们,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一张张照片讲述着他们的点滴:从头到脚的泥灰、专注的眼神和对着镜头的笑容。
没有坚定,何来胜利。在这条转型变革的漫漫征途上,他们一路坎坷,却带着希望;一路泥泞,却闪耀光芒。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疆拓土,向着未知的道路毅然出发,不管前路如何,也要留下拼搏的脚印。汗水混合着泥土煤灰,纵使困难重重却依旧谈笑风生,他们无意于荣耀赞扬,却最是受人敬仰。回首凝望,万千过往,一路征途,一路光芒。